張偉[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]

張偉[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]

張偉,男,1981年,出生在四川省大竹縣。數學家,2017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,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。2005年解決了庫達拉猜想中模性的問題。拉馬努金獎(2010年)獲得者和晨興數學獎(2016年)獲得者。2016年獲得華人菲爾茲獎。2017年12月3日,“科學突破獎”頒獎典禮揭曉,惲之瑋獲得“新視野獎”。

基本信息

人物經歷

張偉張偉
張偉,男,1981年,出生在四川省大竹縣農村,他是家裡的老二,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。父母務農,兼做點小生意維持一家人的生計。張偉的國小前四年在村小讀書,到了五年級轉入到大竹縣天成鄉國小。正是從那時候開始,張偉的數學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。當時奧數還不流行,更不普及,數學老師也只是在課餘給班上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些參考資料,包括韓信點兵、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趣味數學,以滿足少數人的求知慾。而張偉便是這少數人之一,隨之而來更是由興趣轉而痴迷,並獲得了全國國小數學競賽一等獎。張偉就此說,國小數學老師在他啟蒙階段給了很好的引導。不經意間,為他打開了一座藏滿奇珍異寶的寶庫。後來,張偉考上大竹縣中學,此間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競賽,輕鬆拿下一等獎。學校老師遂告訴張偉,學校曾經有同學因之被成都七中錄取,希望他也能夠去試一下,畢竟這是全省最好的學校之一。張偉便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封自薦信。“當時也不知道該把信寄給誰,就寫了‘七中校長收’。”沒想到過了幾天,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長楊能生的回信,只有半頁信紙,大意便是——“熱烈歡迎你來成都七中上學。”就這樣,張偉成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。高中畢業那年,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,由此獲得了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的資格。從北大畢業後,張偉“按部就班”地來到哥倫比亞大學讀博,畢業後又到哈佛大學做過博士後和講師,並於兩年後回到哥倫比亞大學做助理教授,30歲就開始帶博士生。到2016年為止,張偉已經指導了三名博士生,他帶過的有些博士生年齡只比他略小一點。2014年,張偉被哥倫比亞大學聘為副教授,這已是終身教職。而在2015年,張偉再次破格聘為正教授。

主要貢獻

2005年張偉和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壽武商量,嘗試解決庫達拉猜想中模性的問題。張壽武當時並沒有對張偉抱有多大的希望,他只是覺得找點事情讓他忙著就行了,但僅僅兩三個月後,張偉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,並在他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,成功寫出了論文。“張偉是在國際數學界非常有影響的一批年輕的中國數學家之一,這批人我知道的就有10人左右,他們非常聰明,而且是同一代人,其中五六個是北京大學數學系2000屆的學生,張偉的同班同學,包括袁新意惲之瑋朱歆文等,另外幾位同一屆清華大學的學生,他們每個人的水平都與我們相差無幾!他們是中國數學的未來,到他們的時代,應該是中國數學最輝煌的時候。”——張壽武。

獲獎記錄

拉馬努金獎以印度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名字命名,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、印度科技部和國際數學聯盟共同頒發,每年頒予當年12月31日未滿45周歲、做出傑出科研工作的開發中國家的青年數學家。——張偉2010年獲得該獎

晨興數學獎被譽為“華人菲爾茲獎”。菲爾茲獎是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,也被譽為“數學中的諾貝爾獎”。晨興數學獎面向45歲以下,為在基礎數學及套用數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而設立。評審委員會由哈佛大學教授、華裔數學家丘成桐以及其他8位非華裔的頂級數學家組成,以確保獲獎成果的水準和評獎過程的公正和客觀。——張偉2016年獲得該獎

2016年8月15日,獲“華人菲爾茲獎”。

2017年12月3日,“科學突破獎”頒獎典禮揭曉,惲之瑋獲得“新視野獎”。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